文/王昌波
出藏日记34注
1980年9月26日,星期5 晴天
在成都休息、游览。
与从墨脱同来的老伍、老钟和老胡一起,到武侯祠去看了看。
武侯祠在成都市的南郊,占地面积三万七千多平方米。
走近一看,才知道这个名字只是口头上的,门面上并没有武侯祠三个字。祠的门额上书写得明明白白的是《汉昭烈庙》。
走进大庙,只是在穿过大殿后,才看到一个小巧的过厅,上面写有《武侯祠》三个字。后面是一座不大的殿堂,名叫静远堂,诸葛亮的坐像就安奉在中间。在名为武侯祠的庞大建筑群里,诸葛亮竟然只占了这么一点地方,确是令人费解的。
原来,武侯祠这种格局,是后来才形成的。当初,这个地方只有刘备庙,没有武侯祠。最初的武后祠,在刘备庙的西边。到了明初,才以“君臣宜一体”的理由,将武侯祠移到了刘备庙里。这种“君臣同一宫”的形式,一直沿袭至今。
可是,与移祠者的意愿相反,千百年来,人民群众却只称武侯祠,而不提刘备庙。原因在哪里呢?
有种说法,象是群众在为武侯打抱不平。说是刘备对诸葛亮前恭后踞,有点对不住他。所以老百姓同情诸葛亮,故对他特别崇敬,特别热爱。
细想想,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。
想当初,刘备颠沛流离,几无立足之地。是他三顾茅庐,请求诸葛亮出山,帮他打拼天下。诸葛亮的一番《隆中对》,使刘备敬佩得五体投地,所以刘备对他言听计从。诸葛亮部署火烧博望,调兵遣将时,刘备的把兄弟是不大服气的。可是刘备坚信诸葛亮,颇有点压着关、张听令行事的味道。诸葛亮提出占领蜀地以建立稳固的基础,以及联吴抗曹的主张,刘备是倾全力贯彻的。当时他们君臣之间,确实有如鱼水般的亲密。
然而,当形势好转起来了,特别是在诸葛亮的全力帮助下,取得了比较稳固的蜀中政权之后,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就有了变化,不再是那么高度的信任了。刘备有时把拜把兄弟的感情,置于国家利益之上,诸葛亮是有想法的。把关羽放在荆州,诸葛亮出于对其人性格的了解,是不同意的,但刘备坚持了己见,没有采纳诸葛亮的意见,让关羽镇守地位极其重要的荆州,结果把荆州失了。张飞死后,刘备为报拜把兄弟之仇,执意兴兵讨吴。诸葛亮从联吴抗曹的大局出发,提出了反对伐吴的意见,刘备也听不进,硬要坚持己见执意伐吴,结果闹了个白帝城托孤的悲剧。
可能由于这些原因吧,在人们心目中,诸葛亮的形象总是要高于刘备的。正如一首颇有影响的诗写的那样:“门额大书昭烈庙,世人都道武侯祠。由来名位输勋业,丞相功高百代思。”所以,千百年来,武侯祠里的众多碑刻、楹联、匾额,绝大多数都是怀念和颂扬诸葛亮的。而名位都在诸葛亮之上的刘备,却被冷落在一旁,连庙宇的名字也没人叫了。
注:(此文2011年8月3日发表于《社会舆论监督网》“文化天地”)
评论